首页 > 文章 > 传染病科 > 传染科

从病毒源头解读“埃博拉”

阅读:584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从当年对中国大地重重一击的SARS到依旧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艾滋,再到刚刚偃旗息鼓、稍事平息的H7N9,在医学领域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病毒。

2014年,埃博拉从西非发源、席卷非洲大地,迅速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兵家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埃博拉疫情的罪魁祸首——埃博拉病毒,方能制定相关对策。特别邀请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实验技术研究保障中心主任、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军队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貌盼勇,为大家解惑答疑,从病毒源头来进行解读,说说“埃博拉病毒”的那些事儿。

记者:貌主任,您好!作为国内外研究病毒的资深专家,能否通俗的为读者解读一下病毒是什么?

貌盼勇:着眼于地球这个广袤世界,生存着很多有生命的个体,我们称为生物。其中除了人类、动物、植物等之外,还有一些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被统称为微生物。病毒就是微生物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约占75%。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进行试验,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根据试验特征,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是不同于细菌的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病毒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体,虽然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但是破坏能力强。现实中的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它的结构简单到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病毒只有进入活细胞内方可显示其生命活性,进入活细胞后,根据病毒核酸的指令,使细胞改变其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并利用细胞的合成功能,大量地复制出病毒的子代,结果使细胞发生改变或死亡,从而导致机体的疾病。

记者:埃博拉病毒感染断断续续发生过很多次,大多局限于中非,但2014年却是从西非始发蔓延至非洲诸国。为什么此次病毒可以走得这么远?

貌盼勇: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与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比较,其传播能力并不很强。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传播主要还是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卫生和医疗条件等有关。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

越来越广泛的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的经济、贸易、旅游等交流,也是这次埃博拉出血热大范围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的增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野生动物及其相应产品贸易全球化,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

另一方面可能病毒发生了变异,致使传播性增强。

记者:2014年8月29日,《科学》杂志刊登关于埃博拉的最新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在迅速变异。研究组称在78个感染者的99份样本中找到了395个基因变种。病毒变异是自身特性,那么,它的变异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何特定情境?为什么样本中会有这么多基因变种?

貌盼勇:首先,变异是物种进化的需求(适者生存)。病毒缺乏核酸复制修正功能,在复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实际上,病毒的自然变异是非常缓慢的,但这种变异过程可因为外界强烈因素的刺激而加快,如温度、射线等。

导致变异的因素有很多,病毒为了打破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和清除、抵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压力,也会造成病毒的变异。

不同型别病毒株感染同一个体,造成病毒的重组也会导致新毒株出现。

许多病毒在感染机体时会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的准种存在。当同一病毒的不同亚型同时流行时,更容易发生基因重组等病毒变异。

在自然宿主身上,病毒变异速度并不快,一旦传播到人体,发生基因重组或片段、位点突变,导致变异速度大大加强。

记者:病毒学研究证明感染人类的大多数病毒来自动物,埃博拉病毒的源头也指向果蝠和猩猩等非洲生物,但现在感染死亡的都是人类,为什么病毒会跨物种传播呢?

貌盼勇:许多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存在其它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乙型脑炎和戊型肝炎(猪)、SARS(果子狸)、人感染禽流感(禽)、埃博拉出血热(果蝠)等。它们大多在自然宿主中不引起发病或发病轻微,因此可以长期共存。在共存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当变异发生至一定程度,如病毒蛋白发生可以与人类细胞受体结合的变异时,合适的变异病毒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出现跨种传播,感染人类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

这也是物种在选择压力下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如果病毒感染自然宿主引起致死性疾病,病毒将随宿主死亡而消失。

记者:医学讲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不是常会发生的事,跨物种传播且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更是不常见,什么样的病毒才比较容易发生跨种传播?

貌盼勇:常见于RNA病毒。一般情况下,自然宿主为动物,同时存在中间宿主,人类为最终宿主。病毒在中间宿主传播中发生变异,进而产生新的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

记者:国人对于病毒感染的深刻印象,主要是当年的SARS和H7N9型流感,但在疫情风行之后,他们都归于寂静,是这些病毒消失了吗?

貌盼勇:不能说消失,依然有卷土重来的危险。例如埃博拉病毒在1979年流行以后,有15年没有发生,直到1994年出现新的流行。

传染病病原体可以在自然宿主中长期和平共存,已经出现过的病原体有可能通过基因变异适应自然界,或产生新的毒株应对人类现有的治疗药物,产生更大的威胁。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期的。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杀戮和食用,都给病毒再次传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记者:为什么近年来,对于病毒所引起的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出现过不准确称谓为“超级病毒”的病毒,这与当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没有关系?

貌盼勇: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的新发传染病出现速度之快,种类之多,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这其中有生物病原体的因素,例如病毒本身发生遗传变异、重组等,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或者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改变,导致不致病生物体成为致病病原体。

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会因素。动物携带病毒,本身是隐形感染,并不致病,而人类大肆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使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进而在人群中流行;或者新开农田,使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增多,增加了感染人类的机会。

便捷的交通和世界都市化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期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以往没有发现的病毒被发现。

自然灾害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上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导致环境污染恶化,这些因素都造成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

记者: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种病毒,我们该如何防范?

貌盼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食等生活习惯,不滥捕、食用野生动物,不从事吸毒等危险行为,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感染。

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一不可。许多人类传染病都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猎食引起的。医务人员应提高诊疗意识和应对传染病的水平,及早发现病例,隔离、阻断传播。政府应加强传染病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提升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本文为《养生大世界》合作内容)

相关文章推荐
  • 解读食道癌的危害 阅读:199
    进食困难:由于肿瘤的危害,会造成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饮食,早期时对于食用固体粗糙食物的时候,会产生疼痛,以至于到晚期时,连
  • HHV-7病毒是什么病毒 阅读:296
    HHV-7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 HHV-7病毒主要潜伏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唾液腺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通常情况下,此病毒会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而发生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大部分患
  • 支气管镜是从嘴巴还是从鼻子 阅读:330
    支气管镜可以从嘴巴进,也可以从鼻腔进入。 支气管镜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用于治疗或诊断肺癌、支气管异物、肺结核、气道狭窄等多种肺部疾病。支气管镜包括硬质和软性两种,通过观察气管和支气管部位的病
  • 梅尼埃病能治好吗 阅读:421
    我们认为治愈的标准是每年发作一次即可达到治愈,但是并不是完全治愈,真正想达到经过治疗没有发作的这种目的,我们一般采用手术
  • 从脾治唇炎 阅读:404
    慢性唇炎是指主要发生在唇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而全身性疾病的唇部表现及其它口腔粘膜病在唇部病损均不包
  • 口腔溃疡是什么病毒 阅读:425
    口腔溃疡本质上是由于口腔黏膜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或者有缺失所形成,如果感染了疱疹病毒,通常在口腔溃疡形成的前期还会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