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外科 > 肛肠外科

结肠息肉的分类

阅读:208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肛肠类疾病陆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困扰着人们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现在小编将为您介绍结肠息肉的相关知识。

1、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2、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尚不能肯定。

3、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4、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5、腺瘤: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以上便是小编为您总结的有关结肠息肉疾病的分类。您了解了吗?祝广大患者朋友们早日康复!

相关文章推荐
  • 结肠息肉的原因 阅读:140
    肠道息肉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与饮食不当,环境因素,感染因素或遗传因素等有关,所以通常
  • 结肠长息肉的原因 阅读:332
    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具体介绍如下: 1,感染,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2,年龄,结肠息肉
  • 结肠息肉如何形成的 阅读:163
    结肠息肉大多数为良性息肉,其产生主要是和饮食结构以及排便习惯有关,尤其是长期摄入过量油腻食物或者是长期存在大便干燥,肠道
  • 结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阅读:192
    结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没有其他感觉,一般中晚期的表现可能会出现肠道梗阻,或者结肠息肉出现黏膜的损伤,而表现出大便潜血阳性或
  • 结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174
    结肠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遗传因素,有些结肠息肉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类结肠息肉如果不及时
  • 结肠息肉术后注意事项 阅读:346
    结直肠息肉电切术后注意事项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定不要剧烈的活动,做完结直肠息肉会在肠壁上存在切口,在手术中会用钛夹夹闭